第五節 聖心多慮
關燈
小
中
大
就在崇禎感慨不已、夜夜無眠的時候,楊嗣昌火速行動了。
他要抓住時機。
這人世間無論做什麽事,最重要的是抓住時機。
聖心多慮啊。眼下只是崇禎的柔軟時光,他遲早會回過神來。留給楊嗣昌的時間確實不多。
楊嗣昌按照崇禎的意思,讓遼東巡撫方一藻開始行動。方一藻找了個能說會道的算命先生周元忠到清國那裏去看看,去打探一下虛實。
最主要的是摸摸皇太極的底,看他有沒有和的意思。
但皇太極的底不那麽好摸。
當周元忠臟乎乎的手從遼東暧昧地伸過來時,皇太極就像是被性騷擾了的良家少婦一般,一時間不知所措。
要媾和?這不是崇禎的風格啊!再說了,這媾和就是百年好合啊,那是要明媒正娶正大光明的,現在周元忠這麽暧昧地跑過來,說個話都要交頭接耳的,不像是明媒正娶倒像是私通的。
皇太極不幹。他要見的是大明的使節,而不是算命先生。
周元忠被剝光了衣服。
皇太極準備將他砍了。
但是他手下的兩個官員制止了皇太極的暴力行為。這兩個官員是棄明投清的。在大明時,他們的官階也不小,屬於能夠和崇禎說得上話那種人。他們深知崇禎的性格:要面子,超級要面子。
可能也確實想過派使節過來,可萬一皇太極的牛脾氣上來呢?像眼下對付周元忠一樣將大明的使節剝光衣服一刀兩斷,那就不好玩了。那崇禎就沒面子了。而算命先生就不一樣了,屬於在野的身份,屬於下九流,即便一刀兩斷了,地球人也不知道皇太極侮辱了崇禎。崇禎依舊看上去很威嚴,就像什麽事都沒發生過一樣。這——就是一個大國帝王隱秘的心理。
皇太極笑了。他覺得明朝人很怪,明朝的皇帝更怪。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一點都不痛快。但是,他們如果真心想和的話,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打了這麽多年仗,大清國雖說一直處於進攻態勢吧,但說實話也沒撈到什麽好處。大明確實太大了,在沒有將它徹底征服之前,是很難撈到什麽好處的。
但是媾和就不一樣了,特別是在對方主動提出媾和的情況下。這就有點像大戶人家的女兒要出嫁一樣,沒有貴重的嫁妝,皇太極是不會迎娶的。
皇太極認為,任何當代史都是歷史。在歷史上,當年的西漢和匈奴就是媾和的,西漢國雖大,每年還是要送大量的財物過去,甚至還要送自家的公主過去。這就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小國通過與大國媾和帶來的好處。
皇太極需要這種好處,極其需要。他告訴算命先生周元忠,人要有尊嚴地活著,脫光衣服躺在這裏是不對的。把衣服穿好,然後從哪裏來回哪裏去。回去以後,告訴你們的最高統帥,大清國同意與大明媾和,一旦條件談好,簽定合同,我們肯定不會再找貴國的麻煩。
但是,當楊嗣昌向崇禎匯報了皇太極有言和的想法時,崇禎卻開始含糊其詞了。
言和真的好嗎?歷朝歷代,只有打出來的和平,沒有談出來的和平。
談出來的和平即便存在,那也是一種屈辱的和平。
崇禎不要屈辱的和平。
崇禎開始給楊嗣昌打哈哈了,要他再考慮考慮。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這可是關系到大明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生死存亡的大事啊,馬虎不得,再考慮考慮,見機行事吧……
崇禎越是打哈哈,楊嗣昌心裏就越著急。皇上不給個明確的旨意,以後出了問題算誰的?見機行事?見什麽機行什麽事,這裏面都大有講究啊!楊嗣昌如果擅自做主,皇上怪不怪他先暫且不說,言官們是會爭先恐後彈劾他的。到那時,他楊嗣昌恐怕難逃一死啊!
楊嗣昌於是就請旨,崇禎卻下不了決心給旨,言和就無法進行下去了。
但世界上的事情,經常是皇帝不急太監急。崇禎過一天算一天,拖得起,可皇太極不幹了,他奶奶的,耍我呢,當我是猴啊!堂堂大明,做事怎麽這等猥瑣,先是派了個不明不白的算命先生過來探口風,我不與你計較表明了自己媾和的誠意,你卻一個悶屁都沒有就縮回去了。做人,不能猥瑣到這個地步!
皇太極怒了。
一般來講,皇太極怒了是要動兵的,但他這次引而不發,而是屯兵大青山,那架勢是你再不媾和他奶奶的我就進攻了。形勢已然危急到這種程度,方一藻火速報告朝廷,建議朝廷還是和為貴,否則遼東不保。
楊嗣昌再次請旨,請求皇上立即展開言和談判,以避免南北兩線同時開戰的危急局面發生,可崇禎還是下不了決心和皇太極和為貴。
崩盤隨時可能會發生。
這樣的時刻,言官們站出來了。
言官們總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站出來,發表他們對時局的看法。
這是言官們存在的一個歷史價值。
楊嗣昌不得不為自己辯解。楊嗣昌說,是和是打,不能只看外在的姿態,而要看結果。打,肯定會將戰火引入我遼東,這樣即便打勝了,國土也就成了焦炭了,而和的話,起碼我大明百姓不會遭殃,他們會感念皇上的好生之德。再說我們現在打,能有勝算嗎?國家一大半的兵力分布在中原、陜西、湖廣參與剿匪,雖說剿匪現在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離徹底剿滅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必須集中兵力繼續追擊,切不可在此關鍵時刻將主要兵力調到遼東與皇太極開戰,否則剿匪就將前功盡棄,十年不結之局就永無了結之日了。
我特別反感某些人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們以為這是為國分憂啊?錯!你們是在給我大明添亂!前年(崇禎九年)秋天,清兵兵臨城下,你們為國分憂了嗎?沒有!只有皇上在日夜操勞啊。現如今和議一事還沒開始,某些人就指手畫腳,唯恐天要塌了。如果我們搞一個事情,局外人懷疑,局內人也懷疑,那我們還有成功的希望嗎?
楊嗣昌的話說得激情澎湃、入情入理,崇禎聽了,覺得這楊嗣昌還真是老成謀國。是啊,和議雖然面子上不好看,但按楊嗣昌的說法,起碼我大明百姓不會遭殃,他們會感念皇上的好生之德。這是民意啊。
而民意,對一個皇帝來說,是最好的褒獎。崇禎是很需要這個褒獎的。他下令,立刻宣楊嗣昌人內閣討論邊事。
時機似乎又成熟了。楊嗣昌隱約感覺到皇上的柔軟時光又來了。這一次,他要緊緊地抓住。緊緊。
黃道周是崇禎時代最著名的大儒、社會活動家、詹事府少詹事。當然大家夥兒最認可的還是他大儒的身份。
在任何時代,大儒總能掌握著社會的話語權。
黃道周也掌握了崇禎時代的話語權。
當然了,作為一個聲名顯赫的大儒來說,他一般是不輕易發言的。因為一般的小事就由中儒、小儒去發言了。大儒只針對大事發言。
這一回,黃道周要發言。
因為出大事了。楊嗣昌極力主張大明和清朝媾和,大明兩百多年來的大國尊嚴將蕩然無存。而皇上一時糊塗緊急宣召楊嗣昌入閣,這事情再往下走一步,那就是萬劫不覆啊。
黃道周急了。這是一個大國的大儒之急。他一連上了三道疏。前面兩道是鋪墊,分別是反對方一藻議和和反對陳新甲奪情起覆為宣大總督,為反對楊嗣昌的媾和舉動打基礎。第三道奏疏是重點。黃道周堅決反對楊嗣昌奪情入閣。黃道周是大儒,那文章寫得可比楊嗣昌說的話看上去更激情澎湃、入情入理。黃道周認為天下沒有無父之子,也沒有不臣之子。任何一個人,只要稱得上是人,守孝道都是第一位的。現在楊嗣昌自認為是人才,以國家人才匱乏為由不在家守孝三年而出來做事,這個很不妥當,會亂了大明的倫理綱常。大明即使人才再匱乏,也不能用不忠不孝之人。這是一個常識。再說了,他楊嗣昌是人才嗎?一個兵部尚書,不想著運籌帷幄、建功立業卻一門心思鼓動皇上媾和投降,試問古往今來,有這樣的兵部尚書有這樣的國家棟梁嗎?
崇禎看了黃道周的鴻論,那叫氣不打一處來。好家夥,他這不單單是罵楊嗣昌啊,他連我朱某人也一塊罵了。不能用不忠不孝之人,誰在用,不是我崇禎嗎?反對陳新甲奪情起覆,反對楊嗣昌奪情人閣,說到底就是反對我崇禎亂了綱常不以忠孝治國家啊!我是那樣的人嗎?笑話!實在是國家沒人才我不得已才奪情起覆。你黃道周一個老同志,就不能體諒體諒嗎?
有一句話說得真是沒錯——自古名士多狷狂。這個黃道周就狷狂得可以!哼,我看你還能狷狂到什麽時候?!開會!開會!有什麽事會上說。我崇禎不對你黃道周搞小動作,我也不給你穿小鞋,你是大儒嘛,我尊重你。但是,我要跟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事情搞清楚。誰錯誰對,大夥說了算。
七月初五,禦前會議在平臺召開。會議挺隆重,來的人也挺多,內閣五府六部的髙官以及各有關方面愛國人士、在京四品以上官員都來了。會前大家只知道黃道周這次寫了一份報告搞得皇上挺生氣的,看樣子後果比較地嚴重。都想知道報告的具體內容,可誰都不知道,一陣交頭接耳之後還是一無所獲,官員們的神情就都有了些悻悻然。
要說官員們都是好奇心重或者幸災樂禍,那也不盡然。黃道周官階不高,但在朝中聲望還是很高的。大儒嘛,又一把年紀了,大家都“黃老黃老”地叫著,挺尊重他的。應該說這樣的一個人不小心逆了龍鱗,不會有多少人對他幸災樂禍。官員們之所以想盡早知道報告的具體內容,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應對皇上的突然發問。皇上今天開會叫這麽多人來,肯定是要一一表態的。不知道報告的具體內容,這態就不好表了。也許報告的內容皇上會在會上三言兩語交代一下,但總不如事先知道的好——無數次的會議經驗告訴這些大明官員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黃道周其實早早地來了,一個人坐在角落裏閉目養神,但是脖子豎得筆直,下巴也高高地擡起,一副鶴立雞群的模樣。看上去挺悲壯的。百官們心裏一緊:今天這會,弄得不好要人頭落地啊……有兩個官員有意無意地坐到他旁邊,想跟他套套近乎,順便搞明白報告的具體內容,可黃道周還是眼都不睜一下,更別說開口說話了。兩個官員只好悻悻離開。
楊嗣昌是最後一個來開會的。事實上他是不想來的,因為遭到彈劾了,特別是遭到大儒彈劾了,楊嗣昌覺得還是應該避避嫌,讓大家夥兒決定他有罪沒罪。可崇禎卻讓太監把他請來,說楊嗣昌要是不來,他也不想開這個鳥會了。這話說得楊嗣昌心裏一陣溫暖。考慮再三,本著效忠皇上的良好願望,他還是過來開會了。
大會並沒有直奔主題。首先是吏、戶、兵、刑各部作上半年工作報告。這個是老生常談了,每隔半年,朝廷都要聚談一下,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今天是七月初五,正好趕到這個點上了,崇禎便在會前安排了這項內容。不過這種工作報告說的人一臉鏗鏘,聽的人昏昏欲睡,沒辦法,工作報告嘛,又不是春宮小說,可以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崇禎也知道這樣的會流於形式不好,可話說回來了,終歸開比不開好,開了,好歹大家夥兒都知道,大明的國家機器還在正常運轉,各部的人都還在做事。不開,崇禎還真不放心這幫人在底下幹什麽呢。這是不可以的。
冗長的工作報告足足報告了兩個時辰。很多人已經聽得哈欠連天了,更有一些人借上衛生間的機會在外面吞雲吐霧或者三五一團七八一夥地開小會。崇禎讓值班太監嚴肅會場紀律,分頭去找借故在外逗留的人回來,如有執意逗留者,記入年度考核表現簿中。在太監們狐假虎威的威脅之下,會場的陣容果然雄壯了很多,看上去又濟濟一堂的。
各部報告終於結束了,崇禎清了清嗓子,原來嗡嗡一片的會場突然變得鴉雀無聲。官員們都明白,真正的會議開始了。接下來,皇上講的每一句話都會和一個人有關,弄得不好,還不僅僅和一個人有關,而是和在座的每一個人有關。
因為大明的官員都知道,皇上經常喜歡借題發揮的。
皇上喜歡看一個人窘迫的樣子,如果旁邊有別的人幸災樂禍,皇上會讓那個人也窘迫的。
這是皇上的一個隱秘愛好。
但也不盡然。有的時候,皇上在處分某人的時候,就希望旁邊有人幸災樂禍,以進一步增強被處分人的羞恥感。如果這時旁邊的人不及時跟進而是抱著事不關己高髙掛起的態度,那很可能他就是下一個倒黴蛋。
所以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句話,皇上喜歡借題發揮,但是怎麽發揮,揮出去的刀最終又砍著了誰,那全看站在他身邊的人的造化了。
崇禎清完嗓子,卻站了起來往旁邊的密室走去。那是崇禎的禦用衛生間,崇禎已經足足兩個時辰沒有方便了,腎功能那是相當了得,此時再不方便一下那可真是神不是人了。但崇禎畢竟肉體凡胎,他也不想硬憋著,他是想方便完了,為接下來的長篇大論卸下包袱。不過崇禎的禦用衛生間隔音效果不太好,隱隱約約傳出了龍尿撞擊在木桶上的叮叮咚咚聲,聲音急促,帶著一瀉千裏的快意和自負,甚至還帶著些許殺意,讓在座的眾官員們忍不住為黃道周擔心。他們紛紛看向黃道周,黃道周依舊坐得跟雕塑一樣,一動不動。有官員突然小聲嘀咕:黃老有兩個時辰沒有小解了,他怎麽這麽能忍?另有官員感嘆:從古到今,哪一個大儒不是忍出來的?
崇禎一臉輕松地出來了,他坐回到龍椅上,感覺就一個字——爽!
這是方便之後所帶來的“爽”。
這是百官懾服鴉雀無聲所帶來的“爽”。
百官們低下了頭,但有一個人的頭依然高昂著,而且已經昂了兩個時辰。
這個人就是黃道周。
崇禎瞄他一眼,黃道周卻是連看都不看他。
大儒就是大儒,在精神氣質層面上竟然蓋過了皇權。這讓崇禎開始不爽——他奶奶的,我才爽了多長時間啊,你黃道周就讓我變得不爽。可惡!可恨!
崇禎開始點名了:黃道周啊。
黃道周站了出來:臣在。
崇禎:這滿朝文武、廟堂內外都說你是大儒,我是真羨慕你啊。我呢,雖說是個君父,可念的書沒有你多,所以有些事還要向你請教。就比如說天理人欲這事,我就老搞不明白。黃大儒,你說說看,究竟什麽是天理,什麽是人欲?
黃道周頭依舊高昂:無所為為之,叫天理;有所為為之,叫人欲。天理人欲是互不相容的,多一分人欲就損一分天理。
崇禎鼓掌:說得好!不愧是儒學大家。說得好啊……可我就不明白了,你既然把天理人欲搞得這麽明白,為什麽還幹出盡人欲損天理的事呢?你上的三封奏疏不早不晚,剛好在你沒有入選內閣而楊嗣昌卻進了內閣之際。在這些奏疏裏,你可是說了楊嗣昌大大的不是啊!黃大儒,這該不是無所為之舉吧?
黃道周萬萬沒想到崇禎會將他的奏疏與沒有入選內閣之事聯系起來。事實上增選內閣成員的事年年有,黃道周雖然是大儒,卻不是閣員,便常常有好事者將他納進增補名單,上呈皇上,但每一次崇禎在過目名單的時候都會不動聲色地將黃道周“過”掉。也許崇禎覺得黃道周只尚清談之學,不可大用;也許只是認為他性格怪戾,缺乏團隊精神。反正崇禎Pass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久而久之,黃道周也明白這一點,對成為閣員之事也就看淡了許多。
人啊,都是有命的。而命與運是如影隨形。
一個人的命在運上時,就要承受好運和厄運兩種結果。黃道周已經承擔了N次厄運,他N次都沒有行動,那為什麽在N+1次要采取行動呢?而且這行動在黃道周看來是如此齷齪與卑鄙?!黃道周不明白皇上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聯想。
但崇禎卻覺得:在N+1次采取行動簡直是太他奶奶的正常了,這是人欲自然發展到臨界點時的一個突然爆發,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肯定要爆發的。黃道周不斷地以天理壓抑自己,只能使其在爆發時顯得更加瘋狂。而現在,黃道周的瘋狂時刻已經到來。關於這一點,崇禎自信看得很明白。
黃道周為自己辯護,他說天理人欲的差別在於義利之分,凡是毫不利人專門利己的,這就是人欲;而以天下國家為念,事事都在天下國家上做,則是天理,他連上三疏,為的就是鞏固和端正國家的綱常禮教,完全是天理啊,絕沒有半點私心雜念。
崇禎笑了,笑得很冷:沒有半點私心雜念?那你為什麽不早上疏而在閣員名單公布後才上疏呢?
黃道周:本來想早點上的,可五月份我的同鄉禦史林蘭友、科臣何楷上疏反對楊嗣昌和議,我怕那時候上,會有勾結串聯的嫌疑,所以就沒有及時上,而是拖到了現在。
崇禎:是這樣?看來還是有私心雜念,要避嫌。可你現在上,就沒嫌疑了嗎?你不上則已,一上就是三疏,是疏疏要致人死地啊!你一個大儒,寫那麽多文字,不累得慌?
黃道周:臣為鞏固和端正國家的綱常禮教,不怕累。
一看黃道周還敢頂嘴,崇禎火了:我看你真是不怕累!你一砍三還不夠,還恨不得用軟刀子把我也砍嘍!你簡直是大逆不道啊你,還口口聲聲綱常禮教,我問你,你說我奪情任用楊嗣昌和陳新甲,無非是說我亂了綱常禮教,那麽,我是不配做大明的君父啦?你黃道周時時刻刻守住天理,你才是天子,才是大明的君父!來來來,你到這上面來,這龍座,你來做!
崇禎說到這裏,竟下來拉黃道周上去。黃道周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死活不肯上去。但崇禎三十來歲,又在氣頭上,三拉兩拉也就將黃道周拉到了龍座前,崇禎用力往下摁黃道周,想讓他坐下來。黃道周是拼著老命不肯坐,雙手死死地抵住龍座扶手,臉漲得那叫一個通紅。滿朝文武哪裏看過這等場景,一個個全都跪倒在地:
皇上,不可啊,皇上!
崇禎見大家有反應了,便趁勢問道:那你們說說看,是我做錯了呢?還是黃道周做錯了?
是……是黃道周做錯了。
聲音七嘴八舌,顯得很沒底氣。崇禎聽了很不滿意:什麽?說響一點,沒聽清。
眾官員只得齊聲喊道:是黃道周做錯了!
我沒錯!
誰也沒想到黃道周會在此時來這麽一聲。
聲音很響,像晴天霹靂,把眾官員都炸懵了。
把崇禎也炸懵了。
崇禎突然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如果說剛才的舉動還有惡作劇成分在的話,那麽從此刻開始,崇禎要致黃道周於死地了。
儒教本來是輔助皇權,可現在黃道周明目張膽地跟他對著幹,那就是挑戰皇權。
任何一種宗教都不能挑戰皇權。
儒教也不行。
所以黃道周必須死!
崇禎更用力地把黃道周往下摁,希望他的屁股能碰到龍椅。
只要黃道周敢坐龍椅,那他必死無疑。因為從古到今,除了皇帝,只有貳臣或謀逆者才會去坐這個位置。而崇禎的目的,就是要讓黃道周成為這樣的人。哪怕是被迫的,但只要坐了,就是一個貳臣。到時候黃道周將百口莫辯,因為沒有人知道他黃道周的心裏是存著天理還是人欲!
這是崇禎的邏輯,一個帝王的邏輯。
黃道周終於坐下去了,而且一時半會兒還起不來。因為崇禎的力氣太大了,他的雙手死死地壓著黃道周的肩膀,令他動彈不得。
黃道周坐得很穩,這個固執的大儒為了保持自己的尊嚴穩穩地坐著,但是在滿朝文武的眼裏,黃道周好像坐得很心安理得,隱隱地有大氣象在。
說不出話來。
一群人說不出話。
一個王朝說不出話來。
崇禎感覺到有什麽地方不大對頭,為什麽會這麽靜呢?靜得連彼此的呼吸都能聽到,他原以為,這些心眼活絡的官員們會爭先恐後地沖上來將黃道周揍成肉醬。
但是沒有,這一群人根本就沒反應過來。崇禎好生尷尬,好生馗尬啊。他覺得自己就像一個突然自由發揮的戲子,一不留神將戲演High了,他期待滿場喝彩,期待臺上臺下可以默契地互動,可一切都在冷眼旁觀,沒有人給他一個肯定的眼色。他崇禎只能作興致勃勃狀繼續把戲演下去。
有什麽辦法呢?人生有時候就是無人喝彩。
而人生所謂的意義就是在無人喝彩的時候繼續把戲演下去。不演下去,戲肯定砸了,繼續演下去,說不定還能等到喝彩的那一刻。
人生就是這樣,為了一個可能永遠也等不到的喝彩玩命演出,也許等到壽終正寢時喝彩聲還是沒有響起,但是有什麽辦法呢?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這是人生的悲壯,也是人生的榮光。
崇禎緩緩地走下臺,將黃道周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那裏,留在那髙處不勝寒的龍椅上,雙手抱拳,朗聲說道:黃大儒沒做錯,那便是我崇禎做錯了,請大儒受我一拜……
崇禎說完竟要作勢下跪,這時候滿朝文武就像炸了鍋一樣,沖上來抱住崇禎,阻止這個皇上繼續做出荒唐的舉動。另有一些人指責黃道周,說他坐在那個位置上簡直是大逆不道,叫他立刻滾下來。他們不再叫黃道周為“黃老”而是叫“黃賊”,以表明自己的立場。
但黃道周依然穩穩地坐在那個位置上,雙眼緊閉,一言不發。
這個舉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個“黃賊”是瘋了還是真的想做“國賊”,怎麽可以賴在那上面不下來呢?皇上是真戲假做,難不成你黃道周要假戲真做?
最尷尬的當然要數崇禎了。他真戲假做把自己的位子給騰出來了,結果這個坐自己位子的人卻沒有知趣地站起來還他崇禎的位子。站在大堂上的崇禎成了一個沒有位子的皇上。而百官們各自都有各自的位子。他們歸位了。崇禎第一次體驗了失去位子的恐慌感。
黃道周流淚了。他的眼角流出了兩行蒼老的濁淚:
大明的天理亂了,大明的人欲在我皇心頭橫行。我為大明哭,我為大明悲啊……
放肆!你個黃道周,自己人欲橫行還倒打一耙。你難道真的不想活了嗎?
崇禎聲色俱厲。但是他發現自己說得越是響亮心裏就越是空虛:我真的人欲在心頭橫行嗎?我可是時時處處為大明嘔心瀝血啊!
黃道周:人欲在我皇心頭橫行,斷然沒有我黃道周活下去的道理。這龍座就是個祭壇啊,那麽是誰把我送上祭壇的呢?是皇上你啊。其實皇上此舉大可不必,皇上之所以如此,無非是讓我黃道周死於大逆不道的罪名,說來說去,還是人欲在我皇心頭作怪。我黃道周死不足惜,只是玷汙了皇上兢兢業業、勵精圖治的清譽啊!
崇禎惱羞成怒:千秋萬代之後,誰還記得此時此刻的場景?
黃道周微笑:皇上要是這樣認為的話,那微臣就無話可說了。
崇禎:我殺了你,千秋萬代之後,歷史將不會記得這一筆。
黃道周:正史可能沒有,野史就難說了。
是嗎?
那當然。
來人,將黃道周綁了,直接推出午門斬首。
崇禎話音未落,百官們就嗡嗡成一片,大致意思是黃道周好歹是一大儒,不能輕易言殺,否則輿論難平。再說黃道周坐龍椅,那也是皇上你逼他坐的呀,他是坐也死不坐也死。坐了,大逆不道死,不坐,抗旨死。這樣的死法,還真是冤死。皇上啊,黃道周說得沒錯,千秋萬代之後,世人會非議皇上,皇上兢兢業業、勵精圖治的清譽會就此毀於一旦啊……
崇禎疑惑了。這百官他奶奶的怎麽像墻頭草啊,剛才還一口一個“黃賊”,恨不得要除之而後快,現在怎麽……崇禎冷冷地看向百官,突然從他們畏懼的眼神中讀出了答案:他們這是怕我從此以後覆制這種死法啊——冤死法。看誰不順眼拉過來往龍座上摁,則此人必死無疑——說到底,他們還是在為自己考慮啊。
人欲啊人欲,大明人人心頭有人欲。
崇禎心裏一陣悲涼:想不到我堂堂大明天子,竟然殺不了一個儒生。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大明的江山也許很快就不屬於朱家了。
崇禎一下子興致索然。他無力地擺一擺手,表示散會了。
百官們靜悄悄地散去,整個殿堂只剩下黃道周和崇禎。黃道周帶著一臉“為大明哭為大明悲”的神情從龍座上走下來,長跪在崇禎面前:皇上,大明現在急需以天理治人心啊……
崇禎像是沒聽到他的話一樣,快步走回龍座前坐下。他突然找到了一種安全感,只有坐在龍座上才有的安全感。他在心裏惡狠狠地對自己發誓,這樣的玩笑以後絕不能再開了。
龍座沈重。龍座就是江山社稷。有誰會拿江山社稷來開玩笑呢?黃道周依舊長跪在殿堂裏,頭都沒擡一下,不知道他心裏在想什麽。崇禎盯著這個曾經短暫地坐過他位子的人,覺得他無論如何不能在京城裏再呆下去了。崇禎可以為了自己千秋萬代後的清譽不殺他,但是絕不能讓他繼續留在京城裏成為一個話題的標志性人物。也許一向清髙的黃道周不會再向他人提起坐在龍座上的感受,但日後肯定有人會向他充滿好奇地探究這一切,並由此窺視一個帝王的隱秘心理。
這是崇禎絕不能容許的。絕不能。
很快地,黃道周被連降六級外放,與此同時,彈劾楊嗣昌和議主張的工科都給事中何楷以及其他一些有所非議的官員都被一一降職。一時間,朝廷內再也沒人敢對楊嗣昌和議說“不”。
但是楊嗣昌心裏卻叫苦不疊。他追在皇上後面想要一個“準”字,準他和議的“準”字,但崇禎始終不給。
崇禎不說和,也不說戰,一副模棱兩可的樣子。那意思是你楊嗣昌自己拿主意,別老跟著我。
但楊嗣昌敢拿主意嗎?皇上心頭陰晴不定,自己都還沒主意呢。在此情境下,誰敢替他拿主意?
可要說皇上沒主意,他處罰黃道周明顯是要給反對和議的人一個下馬威。按此推論,皇上應該是同意和議的,可為什麽不言明態度呢……楊嗣昌突然明白了:說到底皇上還是怕承擔和議的罪名啊。萬一皇太極開出太離譜的條件,而大明又只能屈辱地答應,那皇上的臉面到時候就沒地方放了。皇上是想要楊嗣昌悄悄地和議,聖旨地不要。成了,一切好說,萬一事敗,楊嗣昌就只能被迫上祭壇,成為和議賣國的犧牲品。
一切的一切都已是刀鋒隱隱。楊嗣昌縮回了蠢蠢欲動的頭顱,因為他不想做祭壇上的刀下之鬼。和議成了一樁再也無人提起的往事,屯兵大青山的皇太極被全然忘卻。大明迎來了短暫的安寧時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他要抓住時機。
這人世間無論做什麽事,最重要的是抓住時機。
聖心多慮啊。眼下只是崇禎的柔軟時光,他遲早會回過神來。留給楊嗣昌的時間確實不多。
楊嗣昌按照崇禎的意思,讓遼東巡撫方一藻開始行動。方一藻找了個能說會道的算命先生周元忠到清國那裏去看看,去打探一下虛實。
最主要的是摸摸皇太極的底,看他有沒有和的意思。
但皇太極的底不那麽好摸。
當周元忠臟乎乎的手從遼東暧昧地伸過來時,皇太極就像是被性騷擾了的良家少婦一般,一時間不知所措。
要媾和?這不是崇禎的風格啊!再說了,這媾和就是百年好合啊,那是要明媒正娶正大光明的,現在周元忠這麽暧昧地跑過來,說個話都要交頭接耳的,不像是明媒正娶倒像是私通的。
皇太極不幹。他要見的是大明的使節,而不是算命先生。
周元忠被剝光了衣服。
皇太極準備將他砍了。
但是他手下的兩個官員制止了皇太極的暴力行為。這兩個官員是棄明投清的。在大明時,他們的官階也不小,屬於能夠和崇禎說得上話那種人。他們深知崇禎的性格:要面子,超級要面子。
可能也確實想過派使節過來,可萬一皇太極的牛脾氣上來呢?像眼下對付周元忠一樣將大明的使節剝光衣服一刀兩斷,那就不好玩了。那崇禎就沒面子了。而算命先生就不一樣了,屬於在野的身份,屬於下九流,即便一刀兩斷了,地球人也不知道皇太極侮辱了崇禎。崇禎依舊看上去很威嚴,就像什麽事都沒發生過一樣。這——就是一個大國帝王隱秘的心理。
皇太極笑了。他覺得明朝人很怪,明朝的皇帝更怪。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一點都不痛快。但是,他們如果真心想和的話,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打了這麽多年仗,大清國雖說一直處於進攻態勢吧,但說實話也沒撈到什麽好處。大明確實太大了,在沒有將它徹底征服之前,是很難撈到什麽好處的。
但是媾和就不一樣了,特別是在對方主動提出媾和的情況下。這就有點像大戶人家的女兒要出嫁一樣,沒有貴重的嫁妝,皇太極是不會迎娶的。
皇太極認為,任何當代史都是歷史。在歷史上,當年的西漢和匈奴就是媾和的,西漢國雖大,每年還是要送大量的財物過去,甚至還要送自家的公主過去。這就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小國通過與大國媾和帶來的好處。
皇太極需要這種好處,極其需要。他告訴算命先生周元忠,人要有尊嚴地活著,脫光衣服躺在這裏是不對的。把衣服穿好,然後從哪裏來回哪裏去。回去以後,告訴你們的最高統帥,大清國同意與大明媾和,一旦條件談好,簽定合同,我們肯定不會再找貴國的麻煩。
但是,當楊嗣昌向崇禎匯報了皇太極有言和的想法時,崇禎卻開始含糊其詞了。
言和真的好嗎?歷朝歷代,只有打出來的和平,沒有談出來的和平。
談出來的和平即便存在,那也是一種屈辱的和平。
崇禎不要屈辱的和平。
崇禎開始給楊嗣昌打哈哈了,要他再考慮考慮。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這可是關系到大明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生死存亡的大事啊,馬虎不得,再考慮考慮,見機行事吧……
崇禎越是打哈哈,楊嗣昌心裏就越著急。皇上不給個明確的旨意,以後出了問題算誰的?見機行事?見什麽機行什麽事,這裏面都大有講究啊!楊嗣昌如果擅自做主,皇上怪不怪他先暫且不說,言官們是會爭先恐後彈劾他的。到那時,他楊嗣昌恐怕難逃一死啊!
楊嗣昌於是就請旨,崇禎卻下不了決心給旨,言和就無法進行下去了。
但世界上的事情,經常是皇帝不急太監急。崇禎過一天算一天,拖得起,可皇太極不幹了,他奶奶的,耍我呢,當我是猴啊!堂堂大明,做事怎麽這等猥瑣,先是派了個不明不白的算命先生過來探口風,我不與你計較表明了自己媾和的誠意,你卻一個悶屁都沒有就縮回去了。做人,不能猥瑣到這個地步!
皇太極怒了。
一般來講,皇太極怒了是要動兵的,但他這次引而不發,而是屯兵大青山,那架勢是你再不媾和他奶奶的我就進攻了。形勢已然危急到這種程度,方一藻火速報告朝廷,建議朝廷還是和為貴,否則遼東不保。
楊嗣昌再次請旨,請求皇上立即展開言和談判,以避免南北兩線同時開戰的危急局面發生,可崇禎還是下不了決心和皇太極和為貴。
崩盤隨時可能會發生。
這樣的時刻,言官們站出來了。
言官們總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站出來,發表他們對時局的看法。
這是言官們存在的一個歷史價值。
楊嗣昌不得不為自己辯解。楊嗣昌說,是和是打,不能只看外在的姿態,而要看結果。打,肯定會將戰火引入我遼東,這樣即便打勝了,國土也就成了焦炭了,而和的話,起碼我大明百姓不會遭殃,他們會感念皇上的好生之德。再說我們現在打,能有勝算嗎?國家一大半的兵力分布在中原、陜西、湖廣參與剿匪,雖說剿匪現在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離徹底剿滅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必須集中兵力繼續追擊,切不可在此關鍵時刻將主要兵力調到遼東與皇太極開戰,否則剿匪就將前功盡棄,十年不結之局就永無了結之日了。
我特別反感某些人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們以為這是為國分憂啊?錯!你們是在給我大明添亂!前年(崇禎九年)秋天,清兵兵臨城下,你們為國分憂了嗎?沒有!只有皇上在日夜操勞啊。現如今和議一事還沒開始,某些人就指手畫腳,唯恐天要塌了。如果我們搞一個事情,局外人懷疑,局內人也懷疑,那我們還有成功的希望嗎?
楊嗣昌的話說得激情澎湃、入情入理,崇禎聽了,覺得這楊嗣昌還真是老成謀國。是啊,和議雖然面子上不好看,但按楊嗣昌的說法,起碼我大明百姓不會遭殃,他們會感念皇上的好生之德。這是民意啊。
而民意,對一個皇帝來說,是最好的褒獎。崇禎是很需要這個褒獎的。他下令,立刻宣楊嗣昌人內閣討論邊事。
時機似乎又成熟了。楊嗣昌隱約感覺到皇上的柔軟時光又來了。這一次,他要緊緊地抓住。緊緊。
黃道周是崇禎時代最著名的大儒、社會活動家、詹事府少詹事。當然大家夥兒最認可的還是他大儒的身份。
在任何時代,大儒總能掌握著社會的話語權。
黃道周也掌握了崇禎時代的話語權。
當然了,作為一個聲名顯赫的大儒來說,他一般是不輕易發言的。因為一般的小事就由中儒、小儒去發言了。大儒只針對大事發言。
這一回,黃道周要發言。
因為出大事了。楊嗣昌極力主張大明和清朝媾和,大明兩百多年來的大國尊嚴將蕩然無存。而皇上一時糊塗緊急宣召楊嗣昌入閣,這事情再往下走一步,那就是萬劫不覆啊。
黃道周急了。這是一個大國的大儒之急。他一連上了三道疏。前面兩道是鋪墊,分別是反對方一藻議和和反對陳新甲奪情起覆為宣大總督,為反對楊嗣昌的媾和舉動打基礎。第三道奏疏是重點。黃道周堅決反對楊嗣昌奪情入閣。黃道周是大儒,那文章寫得可比楊嗣昌說的話看上去更激情澎湃、入情入理。黃道周認為天下沒有無父之子,也沒有不臣之子。任何一個人,只要稱得上是人,守孝道都是第一位的。現在楊嗣昌自認為是人才,以國家人才匱乏為由不在家守孝三年而出來做事,這個很不妥當,會亂了大明的倫理綱常。大明即使人才再匱乏,也不能用不忠不孝之人。這是一個常識。再說了,他楊嗣昌是人才嗎?一個兵部尚書,不想著運籌帷幄、建功立業卻一門心思鼓動皇上媾和投降,試問古往今來,有這樣的兵部尚書有這樣的國家棟梁嗎?
崇禎看了黃道周的鴻論,那叫氣不打一處來。好家夥,他這不單單是罵楊嗣昌啊,他連我朱某人也一塊罵了。不能用不忠不孝之人,誰在用,不是我崇禎嗎?反對陳新甲奪情起覆,反對楊嗣昌奪情人閣,說到底就是反對我崇禎亂了綱常不以忠孝治國家啊!我是那樣的人嗎?笑話!實在是國家沒人才我不得已才奪情起覆。你黃道周一個老同志,就不能體諒體諒嗎?
有一句話說得真是沒錯——自古名士多狷狂。這個黃道周就狷狂得可以!哼,我看你還能狷狂到什麽時候?!開會!開會!有什麽事會上說。我崇禎不對你黃道周搞小動作,我也不給你穿小鞋,你是大儒嘛,我尊重你。但是,我要跟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事情搞清楚。誰錯誰對,大夥說了算。
七月初五,禦前會議在平臺召開。會議挺隆重,來的人也挺多,內閣五府六部的髙官以及各有關方面愛國人士、在京四品以上官員都來了。會前大家只知道黃道周這次寫了一份報告搞得皇上挺生氣的,看樣子後果比較地嚴重。都想知道報告的具體內容,可誰都不知道,一陣交頭接耳之後還是一無所獲,官員們的神情就都有了些悻悻然。
要說官員們都是好奇心重或者幸災樂禍,那也不盡然。黃道周官階不高,但在朝中聲望還是很高的。大儒嘛,又一把年紀了,大家都“黃老黃老”地叫著,挺尊重他的。應該說這樣的一個人不小心逆了龍鱗,不會有多少人對他幸災樂禍。官員們之所以想盡早知道報告的具體內容,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應對皇上的突然發問。皇上今天開會叫這麽多人來,肯定是要一一表態的。不知道報告的具體內容,這態就不好表了。也許報告的內容皇上會在會上三言兩語交代一下,但總不如事先知道的好——無數次的會議經驗告訴這些大明官員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黃道周其實早早地來了,一個人坐在角落裏閉目養神,但是脖子豎得筆直,下巴也高高地擡起,一副鶴立雞群的模樣。看上去挺悲壯的。百官們心裏一緊:今天這會,弄得不好要人頭落地啊……有兩個官員有意無意地坐到他旁邊,想跟他套套近乎,順便搞明白報告的具體內容,可黃道周還是眼都不睜一下,更別說開口說話了。兩個官員只好悻悻離開。
楊嗣昌是最後一個來開會的。事實上他是不想來的,因為遭到彈劾了,特別是遭到大儒彈劾了,楊嗣昌覺得還是應該避避嫌,讓大家夥兒決定他有罪沒罪。可崇禎卻讓太監把他請來,說楊嗣昌要是不來,他也不想開這個鳥會了。這話說得楊嗣昌心裏一陣溫暖。考慮再三,本著效忠皇上的良好願望,他還是過來開會了。
大會並沒有直奔主題。首先是吏、戶、兵、刑各部作上半年工作報告。這個是老生常談了,每隔半年,朝廷都要聚談一下,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今天是七月初五,正好趕到這個點上了,崇禎便在會前安排了這項內容。不過這種工作報告說的人一臉鏗鏘,聽的人昏昏欲睡,沒辦法,工作報告嘛,又不是春宮小說,可以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崇禎也知道這樣的會流於形式不好,可話說回來了,終歸開比不開好,開了,好歹大家夥兒都知道,大明的國家機器還在正常運轉,各部的人都還在做事。不開,崇禎還真不放心這幫人在底下幹什麽呢。這是不可以的。
冗長的工作報告足足報告了兩個時辰。很多人已經聽得哈欠連天了,更有一些人借上衛生間的機會在外面吞雲吐霧或者三五一團七八一夥地開小會。崇禎讓值班太監嚴肅會場紀律,分頭去找借故在外逗留的人回來,如有執意逗留者,記入年度考核表現簿中。在太監們狐假虎威的威脅之下,會場的陣容果然雄壯了很多,看上去又濟濟一堂的。
各部報告終於結束了,崇禎清了清嗓子,原來嗡嗡一片的會場突然變得鴉雀無聲。官員們都明白,真正的會議開始了。接下來,皇上講的每一句話都會和一個人有關,弄得不好,還不僅僅和一個人有關,而是和在座的每一個人有關。
因為大明的官員都知道,皇上經常喜歡借題發揮的。
皇上喜歡看一個人窘迫的樣子,如果旁邊有別的人幸災樂禍,皇上會讓那個人也窘迫的。
這是皇上的一個隱秘愛好。
但也不盡然。有的時候,皇上在處分某人的時候,就希望旁邊有人幸災樂禍,以進一步增強被處分人的羞恥感。如果這時旁邊的人不及時跟進而是抱著事不關己高髙掛起的態度,那很可能他就是下一個倒黴蛋。
所以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句話,皇上喜歡借題發揮,但是怎麽發揮,揮出去的刀最終又砍著了誰,那全看站在他身邊的人的造化了。
崇禎清完嗓子,卻站了起來往旁邊的密室走去。那是崇禎的禦用衛生間,崇禎已經足足兩個時辰沒有方便了,腎功能那是相當了得,此時再不方便一下那可真是神不是人了。但崇禎畢竟肉體凡胎,他也不想硬憋著,他是想方便完了,為接下來的長篇大論卸下包袱。不過崇禎的禦用衛生間隔音效果不太好,隱隱約約傳出了龍尿撞擊在木桶上的叮叮咚咚聲,聲音急促,帶著一瀉千裏的快意和自負,甚至還帶著些許殺意,讓在座的眾官員們忍不住為黃道周擔心。他們紛紛看向黃道周,黃道周依舊坐得跟雕塑一樣,一動不動。有官員突然小聲嘀咕:黃老有兩個時辰沒有小解了,他怎麽這麽能忍?另有官員感嘆:從古到今,哪一個大儒不是忍出來的?
崇禎一臉輕松地出來了,他坐回到龍椅上,感覺就一個字——爽!
這是方便之後所帶來的“爽”。
這是百官懾服鴉雀無聲所帶來的“爽”。
百官們低下了頭,但有一個人的頭依然高昂著,而且已經昂了兩個時辰。
這個人就是黃道周。
崇禎瞄他一眼,黃道周卻是連看都不看他。
大儒就是大儒,在精神氣質層面上竟然蓋過了皇權。這讓崇禎開始不爽——他奶奶的,我才爽了多長時間啊,你黃道周就讓我變得不爽。可惡!可恨!
崇禎開始點名了:黃道周啊。
黃道周站了出來:臣在。
崇禎:這滿朝文武、廟堂內外都說你是大儒,我是真羨慕你啊。我呢,雖說是個君父,可念的書沒有你多,所以有些事還要向你請教。就比如說天理人欲這事,我就老搞不明白。黃大儒,你說說看,究竟什麽是天理,什麽是人欲?
黃道周頭依舊高昂:無所為為之,叫天理;有所為為之,叫人欲。天理人欲是互不相容的,多一分人欲就損一分天理。
崇禎鼓掌:說得好!不愧是儒學大家。說得好啊……可我就不明白了,你既然把天理人欲搞得這麽明白,為什麽還幹出盡人欲損天理的事呢?你上的三封奏疏不早不晚,剛好在你沒有入選內閣而楊嗣昌卻進了內閣之際。在這些奏疏裏,你可是說了楊嗣昌大大的不是啊!黃大儒,這該不是無所為之舉吧?
黃道周萬萬沒想到崇禎會將他的奏疏與沒有入選內閣之事聯系起來。事實上增選內閣成員的事年年有,黃道周雖然是大儒,卻不是閣員,便常常有好事者將他納進增補名單,上呈皇上,但每一次崇禎在過目名單的時候都會不動聲色地將黃道周“過”掉。也許崇禎覺得黃道周只尚清談之學,不可大用;也許只是認為他性格怪戾,缺乏團隊精神。反正崇禎Pass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久而久之,黃道周也明白這一點,對成為閣員之事也就看淡了許多。
人啊,都是有命的。而命與運是如影隨形。
一個人的命在運上時,就要承受好運和厄運兩種結果。黃道周已經承擔了N次厄運,他N次都沒有行動,那為什麽在N+1次要采取行動呢?而且這行動在黃道周看來是如此齷齪與卑鄙?!黃道周不明白皇上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聯想。
但崇禎卻覺得:在N+1次采取行動簡直是太他奶奶的正常了,這是人欲自然發展到臨界點時的一個突然爆發,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肯定要爆發的。黃道周不斷地以天理壓抑自己,只能使其在爆發時顯得更加瘋狂。而現在,黃道周的瘋狂時刻已經到來。關於這一點,崇禎自信看得很明白。
黃道周為自己辯護,他說天理人欲的差別在於義利之分,凡是毫不利人專門利己的,這就是人欲;而以天下國家為念,事事都在天下國家上做,則是天理,他連上三疏,為的就是鞏固和端正國家的綱常禮教,完全是天理啊,絕沒有半點私心雜念。
崇禎笑了,笑得很冷:沒有半點私心雜念?那你為什麽不早上疏而在閣員名單公布後才上疏呢?
黃道周:本來想早點上的,可五月份我的同鄉禦史林蘭友、科臣何楷上疏反對楊嗣昌和議,我怕那時候上,會有勾結串聯的嫌疑,所以就沒有及時上,而是拖到了現在。
崇禎:是這樣?看來還是有私心雜念,要避嫌。可你現在上,就沒嫌疑了嗎?你不上則已,一上就是三疏,是疏疏要致人死地啊!你一個大儒,寫那麽多文字,不累得慌?
黃道周:臣為鞏固和端正國家的綱常禮教,不怕累。
一看黃道周還敢頂嘴,崇禎火了:我看你真是不怕累!你一砍三還不夠,還恨不得用軟刀子把我也砍嘍!你簡直是大逆不道啊你,還口口聲聲綱常禮教,我問你,你說我奪情任用楊嗣昌和陳新甲,無非是說我亂了綱常禮教,那麽,我是不配做大明的君父啦?你黃道周時時刻刻守住天理,你才是天子,才是大明的君父!來來來,你到這上面來,這龍座,你來做!
崇禎說到這裏,竟下來拉黃道周上去。黃道周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死活不肯上去。但崇禎三十來歲,又在氣頭上,三拉兩拉也就將黃道周拉到了龍座前,崇禎用力往下摁黃道周,想讓他坐下來。黃道周是拼著老命不肯坐,雙手死死地抵住龍座扶手,臉漲得那叫一個通紅。滿朝文武哪裏看過這等場景,一個個全都跪倒在地:
皇上,不可啊,皇上!
崇禎見大家有反應了,便趁勢問道:那你們說說看,是我做錯了呢?還是黃道周做錯了?
是……是黃道周做錯了。
聲音七嘴八舌,顯得很沒底氣。崇禎聽了很不滿意:什麽?說響一點,沒聽清。
眾官員只得齊聲喊道:是黃道周做錯了!
我沒錯!
誰也沒想到黃道周會在此時來這麽一聲。
聲音很響,像晴天霹靂,把眾官員都炸懵了。
把崇禎也炸懵了。
崇禎突然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如果說剛才的舉動還有惡作劇成分在的話,那麽從此刻開始,崇禎要致黃道周於死地了。
儒教本來是輔助皇權,可現在黃道周明目張膽地跟他對著幹,那就是挑戰皇權。
任何一種宗教都不能挑戰皇權。
儒教也不行。
所以黃道周必須死!
崇禎更用力地把黃道周往下摁,希望他的屁股能碰到龍椅。
只要黃道周敢坐龍椅,那他必死無疑。因為從古到今,除了皇帝,只有貳臣或謀逆者才會去坐這個位置。而崇禎的目的,就是要讓黃道周成為這樣的人。哪怕是被迫的,但只要坐了,就是一個貳臣。到時候黃道周將百口莫辯,因為沒有人知道他黃道周的心裏是存著天理還是人欲!
這是崇禎的邏輯,一個帝王的邏輯。
黃道周終於坐下去了,而且一時半會兒還起不來。因為崇禎的力氣太大了,他的雙手死死地壓著黃道周的肩膀,令他動彈不得。
黃道周坐得很穩,這個固執的大儒為了保持自己的尊嚴穩穩地坐著,但是在滿朝文武的眼裏,黃道周好像坐得很心安理得,隱隱地有大氣象在。
說不出話來。
一群人說不出話。
一個王朝說不出話來。
崇禎感覺到有什麽地方不大對頭,為什麽會這麽靜呢?靜得連彼此的呼吸都能聽到,他原以為,這些心眼活絡的官員們會爭先恐後地沖上來將黃道周揍成肉醬。
但是沒有,這一群人根本就沒反應過來。崇禎好生尷尬,好生馗尬啊。他覺得自己就像一個突然自由發揮的戲子,一不留神將戲演High了,他期待滿場喝彩,期待臺上臺下可以默契地互動,可一切都在冷眼旁觀,沒有人給他一個肯定的眼色。他崇禎只能作興致勃勃狀繼續把戲演下去。
有什麽辦法呢?人生有時候就是無人喝彩。
而人生所謂的意義就是在無人喝彩的時候繼續把戲演下去。不演下去,戲肯定砸了,繼續演下去,說不定還能等到喝彩的那一刻。
人生就是這樣,為了一個可能永遠也等不到的喝彩玩命演出,也許等到壽終正寢時喝彩聲還是沒有響起,但是有什麽辦法呢?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這是人生的悲壯,也是人生的榮光。
崇禎緩緩地走下臺,將黃道周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那裏,留在那髙處不勝寒的龍椅上,雙手抱拳,朗聲說道:黃大儒沒做錯,那便是我崇禎做錯了,請大儒受我一拜……
崇禎說完竟要作勢下跪,這時候滿朝文武就像炸了鍋一樣,沖上來抱住崇禎,阻止這個皇上繼續做出荒唐的舉動。另有一些人指責黃道周,說他坐在那個位置上簡直是大逆不道,叫他立刻滾下來。他們不再叫黃道周為“黃老”而是叫“黃賊”,以表明自己的立場。
但黃道周依然穩穩地坐在那個位置上,雙眼緊閉,一言不發。
這個舉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個“黃賊”是瘋了還是真的想做“國賊”,怎麽可以賴在那上面不下來呢?皇上是真戲假做,難不成你黃道周要假戲真做?
最尷尬的當然要數崇禎了。他真戲假做把自己的位子給騰出來了,結果這個坐自己位子的人卻沒有知趣地站起來還他崇禎的位子。站在大堂上的崇禎成了一個沒有位子的皇上。而百官們各自都有各自的位子。他們歸位了。崇禎第一次體驗了失去位子的恐慌感。
黃道周流淚了。他的眼角流出了兩行蒼老的濁淚:
大明的天理亂了,大明的人欲在我皇心頭橫行。我為大明哭,我為大明悲啊……
放肆!你個黃道周,自己人欲橫行還倒打一耙。你難道真的不想活了嗎?
崇禎聲色俱厲。但是他發現自己說得越是響亮心裏就越是空虛:我真的人欲在心頭橫行嗎?我可是時時處處為大明嘔心瀝血啊!
黃道周:人欲在我皇心頭橫行,斷然沒有我黃道周活下去的道理。這龍座就是個祭壇啊,那麽是誰把我送上祭壇的呢?是皇上你啊。其實皇上此舉大可不必,皇上之所以如此,無非是讓我黃道周死於大逆不道的罪名,說來說去,還是人欲在我皇心頭作怪。我黃道周死不足惜,只是玷汙了皇上兢兢業業、勵精圖治的清譽啊!
崇禎惱羞成怒:千秋萬代之後,誰還記得此時此刻的場景?
黃道周微笑:皇上要是這樣認為的話,那微臣就無話可說了。
崇禎:我殺了你,千秋萬代之後,歷史將不會記得這一筆。
黃道周:正史可能沒有,野史就難說了。
是嗎?
那當然。
來人,將黃道周綁了,直接推出午門斬首。
崇禎話音未落,百官們就嗡嗡成一片,大致意思是黃道周好歹是一大儒,不能輕易言殺,否則輿論難平。再說黃道周坐龍椅,那也是皇上你逼他坐的呀,他是坐也死不坐也死。坐了,大逆不道死,不坐,抗旨死。這樣的死法,還真是冤死。皇上啊,黃道周說得沒錯,千秋萬代之後,世人會非議皇上,皇上兢兢業業、勵精圖治的清譽會就此毀於一旦啊……
崇禎疑惑了。這百官他奶奶的怎麽像墻頭草啊,剛才還一口一個“黃賊”,恨不得要除之而後快,現在怎麽……崇禎冷冷地看向百官,突然從他們畏懼的眼神中讀出了答案:他們這是怕我從此以後覆制這種死法啊——冤死法。看誰不順眼拉過來往龍座上摁,則此人必死無疑——說到底,他們還是在為自己考慮啊。
人欲啊人欲,大明人人心頭有人欲。
崇禎心裏一陣悲涼:想不到我堂堂大明天子,竟然殺不了一個儒生。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大明的江山也許很快就不屬於朱家了。
崇禎一下子興致索然。他無力地擺一擺手,表示散會了。
百官們靜悄悄地散去,整個殿堂只剩下黃道周和崇禎。黃道周帶著一臉“為大明哭為大明悲”的神情從龍座上走下來,長跪在崇禎面前:皇上,大明現在急需以天理治人心啊……
崇禎像是沒聽到他的話一樣,快步走回龍座前坐下。他突然找到了一種安全感,只有坐在龍座上才有的安全感。他在心裏惡狠狠地對自己發誓,這樣的玩笑以後絕不能再開了。
龍座沈重。龍座就是江山社稷。有誰會拿江山社稷來開玩笑呢?黃道周依舊長跪在殿堂裏,頭都沒擡一下,不知道他心裏在想什麽。崇禎盯著這個曾經短暫地坐過他位子的人,覺得他無論如何不能在京城裏再呆下去了。崇禎可以為了自己千秋萬代後的清譽不殺他,但是絕不能讓他繼續留在京城裏成為一個話題的標志性人物。也許一向清髙的黃道周不會再向他人提起坐在龍座上的感受,但日後肯定有人會向他充滿好奇地探究這一切,並由此窺視一個帝王的隱秘心理。
這是崇禎絕不能容許的。絕不能。
很快地,黃道周被連降六級外放,與此同時,彈劾楊嗣昌和議主張的工科都給事中何楷以及其他一些有所非議的官員都被一一降職。一時間,朝廷內再也沒人敢對楊嗣昌和議說“不”。
但是楊嗣昌心裏卻叫苦不疊。他追在皇上後面想要一個“準”字,準他和議的“準”字,但崇禎始終不給。
崇禎不說和,也不說戰,一副模棱兩可的樣子。那意思是你楊嗣昌自己拿主意,別老跟著我。
但楊嗣昌敢拿主意嗎?皇上心頭陰晴不定,自己都還沒主意呢。在此情境下,誰敢替他拿主意?
可要說皇上沒主意,他處罰黃道周明顯是要給反對和議的人一個下馬威。按此推論,皇上應該是同意和議的,可為什麽不言明態度呢……楊嗣昌突然明白了:說到底皇上還是怕承擔和議的罪名啊。萬一皇太極開出太離譜的條件,而大明又只能屈辱地答應,那皇上的臉面到時候就沒地方放了。皇上是想要楊嗣昌悄悄地和議,聖旨地不要。成了,一切好說,萬一事敗,楊嗣昌就只能被迫上祭壇,成為和議賣國的犧牲品。
一切的一切都已是刀鋒隱隱。楊嗣昌縮回了蠢蠢欲動的頭顱,因為他不想做祭壇上的刀下之鬼。和議成了一樁再也無人提起的往事,屯兵大青山的皇太極被全然忘卻。大明迎來了短暫的安寧時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